黃帝內經指出:「凡十一臟,取決于膽。」 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線是從頭至足,走人體的側面。
人體大腿外側的地方正是膽經的位置,手握實拳,每天從上往下敲約二百下(一腿二百下),要敲大力一點,就可以開穴得氣。一個小小的動作,既不需要化錢,也用不了幾分鍾,卻有很大的功效。
疏理膽經,排解肝膽鬱氣
疏理膽經能增強膽囊分泌,有助「紓化排毒」,更主要的是,能夠紓解肝臟的鬱結。「素問‧六節藏像論」說:「凡十一臟取決于膽。」可見膽經的重要。
「素問‧陰陽離合論」:「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門戶的作用大家都熟悉,門能夠開合,靠什麼起作用?它靠樞的作用。在陽門裏,太陽的作用是負責開,“太陽開”指的就是這層意思。隨著太陽主開功能的紓動,陽門打開了,陽氣得以逐漸升發釋放出來。這個在自然界就表現著萬物逐漸發陳、蕃秀、而在人體呢?陽氣的作用得到發揮,人們精力旺盛地工作,生活,學習。
但是太陽老是開著,一直處于升發釋放的狀態,老是工作不睡覺、不休息是不行的,開到一定階段,就有一個關閉的機制,將陽門逐漸關閉,使升發釋放的過程減弱下來,這就是陽明經的合。
一個開一個合,它靠什麼來轉動呢?靠樞機來轉動。所以太陽的開,陽明的合,就要靠少陽樞機的作用。“少陽”樞指的就是這層意思。
少陽的樞機機制正常,保證該開的時候讓陽氣得以釋放、升發,該關的時候讓陽氣收藏、貯存,保證人體與四時相應,所以膽經對人體實在是太重要了。
1、敲膽經 方法:
身體平坐(坐在椅子上,三分之一處,保持一定高度,使手能進一步操作方便即可),將雙腳掌平置地面,手握實拳,以手指背面,從屁股外側開始敲,沿大腿外側一直敲到膝蓋下方陽陵泉穴位附近,另一條腿也是這樣,每次敲時要從上往下(單行道),一下一下來,不要太快,不需要要很用力,把自己的手舉起來,隨勢下降敲打就可以了,每條腿大概200下就可。每條腿每天敲三分鍾左右就夠了,敲的時間自己決定,目的是刺激膽經,使他的膽汁分泌好一點,從而讓人體吃下去的食物得到最好的吸收,讓人體造血能准備足夠的材料,同時修補膽經。
注意事項:
1、子時,就是每天晚上十一點到一點不要敲膽經,因為子時是膽經運行的時間,敲了反而會干擾正常運行,沒有幫助的。
2、老人敲膽經不要敲得太多,因為血升得太快,人體的調節也會快,這樣比較會不舒服。
3、懷孕的人不能敲,也不能讓孕婦有痛感,會對寶寶有影響,膽經可以輕輕地拔罐,當然不允許拔出紅的印子來,如果腳有水腫,可以把手指放在腎經經絡上,用冥想的方法讓水退下去,或輕輕的在腎經經絡上面動來動去,總之不能讓孕婦有痛的感覺。
膽:11:00---淩晨1:00 肝:淩晨1;00---3:00
肺:淩晨3;00---5:00 大腸:5:00---7:00
胃:7;00---9:00 脾:9:00---11:00
心:11:00---1:00(午後) 小腸:1:00---3:00
膀胱:3:00---5:00 腎: 5:00---7;00
心包:7:00---9:00 三焦:9:00---11:00
一些不方便壓的時間可以取十二對時,肝經你可以在下午1:00---3:00去壓。
血上升後心包打通了,肝經壓到不痛了,就開始壓心經,心經也壓到不太痛的時候,人的個性就變了,會開朗,會有信心的。
血上升後,會進入內臟,到底先進哪個臟器由人體自身決定,但肯定是一個一個進的,如腎臟、肝臟等都不會左右同時進的,血進右面肝臟時,與肺的關系比較密切,往往表現出打噴嚏等感冒的症狀,進左面肝臟時,與胃的關系比較密切,有口腔潰瘍、胃疼等症狀
人體是在上升與否最好的觀察方法是看患者的牙齦,當人體的血是下坡狀態,那麼這個人的牙齦一定呈收縮狀態,而且顏色是深的,如果這個人的身體是在上升狀態,那麼他的一定是上牙牙齦往下延伸,下牙牙齦往上長,新的牙齦的顏色比較淺與牙齦根部的深色有明顯的區別,看新牙齦的多少可以知道這個人的氣血上升有幾年了注意自己觀察自己的手掌顏色的變化,觀察手臂血管粗細的變化,當你手掌顏色紅起來,手臂血管變粗,然後手掌顏色又不紅了,血管又變細了,那是告訴你你的血多了一點,人體把它抽進內臟去了,像你們年輕人大部分應該是進了肝臟,這樣反複幾次,你的肝臟的藏血就會多起來。
當一個人的血(指人體的總血流量)由下坡狀態轉變為上坡狀態時,血會大量進入肝臟,左關脈會偏旺,小便會偏黃,騷味重,頭頂百會穴偏熱,晚上睡覺到半夜二點左右會醒等一系列症狀。血進入肝臟時有進左肝和右肝的不同(不會同時進行),進右肝與肺的關系密切,會出現一些肺相關的病症,進左肝與胃的關系密切,就會出現胃熱多食易饑的情況。這沒有什?關系。血是進左肝還是進右肝是很容易區分的,壓一下肝經,左腿痛進的是左肝,右腿痛進的是右肝。可以服一些清肝的藥。
素問陰陽離合論篇 ──
三陰三陽之離合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歧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歧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憧憧,積傳為一周,氣裡形表而為相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