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 gong Club

養生氣功練功手冊
  ( English Version) 

 

 

   

 

  

 
 

 
  

──開穴導氣法──

◎ 張 榮    

 ※ 初學者的穴位需要協助開通

     依中醫理論,經絡穴位「痛者不通」,初學氣功者,全身經絡穴位,有許多地方仍待開發,或被廢氣盤踞淤血堵塞不通,致氣血不足,需要功力高強的氣功師協助,開啟穴位,導引氣機。人體經絡之氣的運行構成了一張密密麻麻的網,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稍不注意,這張網便會在人體某處形成一個死結,這個死結不打開,無論你怎麼在疼痛部位治療,都很難起效。但只要能夠知道死結所在的最關鍵穴位,那麼疾病就會迅速緩解直至消失。

 

 ※開手穴

一、開心經與小腸經周邊近手腕附近穴位:雙手掌心向上,小指側面以手刀處,互相平擊,從小指方向敲擊至手腕關節上四指幅處。

 二、 十宣穴(經外穴):雙手十指撐開,互相以指尖肉處對擊。

三、先以右手掌翻掌向上,左手掌翻掌向下,手背互相,從帶手錶位置開始至手指背處三十六下。再換手背互相打。對三焦經與大腸經的終端穴位有奇效。

※加強911穴位

    儘速治好以下三個穴位,從此以後安心睡覺,再也不用打911電話了!

●少海穴 (心經)

  少海穴為手少陰心經之合穴,合穴為心經原氣所入之處。少海穴五行屬水,心經五行屬火,五行相生相剋、水能剋火,所以為本經所剋之穴。可以滋陰降火、調氣養血,治心腎不濟大穴。

  取穴法:屈肘內側的肘橫紋頭取穴。

 ●曲澤穴 (心包經)

曲澤穴(合穴)係手厥陰心包經合穴  【主治】心悸,心痛,心煩,肘臂疼痛,熱病,嘔吐。
取穴法: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尺澤穴 (肺經)

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合穴。尺指橈骨莖突後的前臂;澤,聚水之處。尺澤穴主治:咳嗽.咳血.潮熱.氣喘.咽喉腫痛.胸部脹滿.肘臂攣痛...另外它對腰閃.腰酸痛及坐骨神經痛都有特別的療效。
取穴法:手心朝上,尺澤穴位於肘內側橫紋上偏外側一個拇指寬的凹陷處。這個穴位的主要作用是瀉熱。因此對於肺經熱引起的咳嗽氣喘、胸部脹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控制發炎的穴位

●丘墟穴 (膽經)

  足少陽膽經原穴,在外踝前下緣與舟骨前上方凹陷處取穴 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疝氣、瘧疾、下肢痿痹、外踝腫痛。控制上半身發炎大穴。


●商丘穴 (脾經)
  足太陰脾經循行之時辰:早上9時至11時(巳時)。足太陰脾經循行所經部位共有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隱白穴(起穴、井穴),大都穴(滎穴),太白穴(俞穴、原穴),公孫穴(絡穴、通衝脈),商丘穴(經穴),三陰交穴,漏谷穴,地機穴(卻穴),陰陵泉穴(合穴),血海穴,箕門穴,衝門穴,府捨穴,腹結穴,大橫穴,腹哀穴,食竇穴,天谿穴,胸鄉穴,周榮穴,大包穴(止穴、脾之大絡)。
  人體特有的消炎大藥按商丘穴可消除炎症,特別是細菌引起的女性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無病者按摩可起到防病的作用,控制下半身發炎大穴。

※管抽筋的穴位


●陽陵泉 (膽經)

※其他重要保養穴位

●按摩耳輪 (耳部反射區)與耳邊周圍的穴位

動作要領:用兩手拇指、食指捏住左右耳輪,自上而下搓摩,以耳部發熱發脹為好。

作用:有聰耳明目、活絡通竅的作用,且對全身健康都有好處。

●按揉風池穴 (膽經)
取穴方法:頸後枕骨下,大筋外側凹陷處
作用:祛風、解表、明目
合適運用:頭風痛、眼疾、感冒、 調血壓、頭面五官等症。

●按揉睛明穴 (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睛明穴,睛明穴是鼻樑內側,眼內眥所在,定位:眼內角的外上方凹陷處。
動作要領:用拇指、中指掐在睛明穴上,同時食指點按兩眉間的印堂穴,可謂「一手點三穴」。點掐時閉氣不息,點至自覺氣滿時為止。點時一鬆一緊,點壓1∼2分鐘。

取穴方法:正坐閉目,目內眥角上方1分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可治療眼疾、神經性頭痛,也可治打嗝。

●揉太陽穴 (經外奇穴)

太陽穴是一個位於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上方的一個穴位。其左被認為是「太陽」、右為「太陰」。它是中國武術上最早發現的「死穴」之一,所以在中國醫學上該穴位為「經外奇穴」之一。根據中國書籍《少林拳》記載,太陽穴如被人點中,輕則昏迷、重則殞命;而經現代醫學鑑定後,証實擊中太陽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腦震蕩使人意識喪失。
動作要領:用兩手拇指或食指肚,按住兩側太陽穴,先做順時針方向揉動8次,再做逆時針方向揉動8次。

取穴方法: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一寸凹陷處。

作用:可祛風止痛、活絡明目,有防治頭痛、治療眼疾的作用。

●叩勞宮穴  (心包經)

動作要領:一手握拳以曲骨處叩擊另一手的勞宮16次,再換手叩16次。

取穴方法:握拳,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四指輕壓掌心,中指與無名指兩指間即是穴位。

作用:清熱瀉火,開竅醒神,能除心煩,治心火過盛引起的口腔潰瘍,以及精神方面的疾病。

●掐揉內關穴   (心包經)、外關穴   (三焦經)

動作要領:屈臂手心向上,用另一手大拇指按壓穴位。稍用力,以感酸、脹為度,左右各按1∼2分鐘。

取穴方法:仰掌微屈腕關節,掌後第一橫紋上2寸(三指處),在兩條大筋之間。

作用:有寧心安神、疏肝降逆、調和脾胃、活血通絡之功效。

●按合谷穴  (大腸經)

動作要領:一手拇指張開,虎口拉開,另一手拇指按壓穴位進行揉按,兩手交換按壓1∼2分鐘。

取穴方法:拇、食指張開,使虎口拉緊,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壓在虎口上,拇指關節前彎曲,拇指尖所指凹陷處即是穴位。

作用:具有通經鎮痛、解表清熱、開竅醒神、熄風之功效。主治頭面五官疾病,治牙痛有特效。

●按曲池穴  (大腸經)

動作要領:以拇指尖按摩另一臂的曲池穴,兩手交換按摩1∼2分鐘。

取穴方法:仰掌屈肘,肘橫紋頭呈現凹陷處即是穴。

作用:祛風解表,調理腸胃,疏利關節,能調理臟腑功能,瀉火去熱,是治療上肢偏癱的主要穴位。

●搓命門穴 (督脈)

動作要領:兩手相互搓熱,兩手依次在命門穴上下來回搓熱,可做2∼3分鐘。

取穴方法:由肚臍中做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後正中線之交點就是命門穴。

作用:有培補腎陽、通利腰脊的功能,能壯腎補虛,溫補脾陽。可治療腰部虛冷疼痛、遺尿、腹瀉等症。

●足三里穴  (胃經)

動作要領:雙手握拳,以曲骨處敲打穴位。或者以拇指肚按揉穴位,須用力,以感麻脹為度。按揉或敲打5分鐘以上為好。

取穴方法:屈膝成90°,由外膝眼往下量四橫指距脛骨外一橫指處。

作用:調理脾胃,調補氣血,疏通經絡,扶正培元,是治療胃腸疾病的重要穴位。常按此穴可增進食欲、幫助消化,還可改善心臟功能、調節心律,提高防禦疾病的能力。

●揉太沖穴 (肝經)

動作要領:用手大拇指按揉兩太沖穴3∼5分鐘。

取穴方法:由第一二趾間縫向足背上推,至二骨聯合前緣凹陷中即是穴。

作用:清肝瀉火,舒肝解鬱,調經和血,疏肝理氣,是治療肝病的特效穴。

●按湧泉穴 (腎經)

動作要領:將左腳放到右膝上,右拇指按壓左湧泉穴,雙腳輪換各按摩5分鐘以上,以搓熱為好。

取穴方法:五個足趾背屈曲,足底掌心前面(足底中線前三分之一處)正中之凹陷處。

作用:清熱開竅,滋陰降火,交通心腎。可治高血壓、心絞痛、口腔潰瘍、糖尿病、鼻炎、頭痛等症,還可防病強身、降壓、安眠。

 


 

pcmax-r-g.gif (1917 bytes)

For questions Please 
E-mail to Chief Editor Office

Copyright @ 2009-2010, Chinese America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