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電,經常腹瀉、血便,小腸一寸一寸潰爛,這是罕病「克隆氏症」的症狀,胃鏡和腸鏡找不出原因,患者常被當成盲腸炎、腸躁症等疾病,有人不幸腸子爛掉引發敗血症死亡。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今天指出,克隆氏症病因不明,可能是自體免疫異常引發腸道發炎,以色列人較常發生,東方人罹病機率較低;全台大約共有450名患者,絕大多數是年輕人,通常輾轉多年才得到確診。
讓王輝明印象最深的一名患者發病多年,覺得病沒有治好,向他求診時已經37歲,腸子「手術切除N次」,確診之後持續治療12年病故;患者在往生前,腸子一寸寸爛掉,最後因巨細胞病毒感染併發敗血症死亡。
為何克隆氏症難以診斷?王輝明說,這是因為腸道發炎的位置常常在小腸末端部位,照胃鏡只會看到胃部正常,以大腸鏡探查則看不到小腸異狀,唯有採取小腸攝影,才看到小腸從表層到深層的發炎;少部分患者整個腸道都發炎。
王輝明指出,腸道阻塞與狹窄、腸子潰爛穿孔廔管、肛門出血與血便是克隆氏症三大症狀,常造成患者發燒、腹痛、腹瀉、血便,因為小腸發炎及切除潰爛處,營養不良而消瘦,對年輕患者來說,整天跑廁所、出門包尿布,會影響求學與就業。
在治療選擇上,醫師優先進行內科治療,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藥物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生物製劑去年納入健保給付,用於傳統治療無效的中度至重度克隆氏症患者,須經事前審查;健保給付首次療程為40週,每個月可替患者節省新台幣3萬2000元藥費。
「開刀不能治療克隆氏症,這是內科的疾病。」身為外科醫師的王輝明說,克隆氏症無法根治,建議優先用內科治療,先透過內視鏡微創手術,以氣球擴張阻塞的腸道,開通之後再使用生物製劑,儘量不要切除腸子,避免患者因一再手術造成短腸症而營養不良。 |
For questions or comments please e-mail to 美中新聞主編室
->
-> ->現在時間是
@Copyright
2009-2012 Chinese American News Inc.
|
| |
|
Ad - Large Square Button
Space reserve for 240Wx240H |
|
Medium Rectangle Button 240Wx120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