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功能改善手腳冰冷 手腳冰冷其實是許多人都有的困擾,在冬天冰冷的天氣中,再加上冰冷的手腳,睡覺時躺在被窩中久久無法暖和,還真的會影響到睡眠與生活的品質!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部醫師葉慧昌指出,手腳冰冷的人,多半屬於中醫所說的虛寒體質,也就是俗話說的「冷底」、「冷身」。例如臉色蒼白、手腳冰冷、全身怕冷、 精神萎靡、腰膝痠軟、常拉肚子而且是未消化的食物,是新陳代謝極度低落的人,屬於「陽氣衰微」,可用通脈四逆湯或真武湯加減來治療。 但有時,陽氣不見得不夠,而是被阻擋無法通透出來,稱為「陽氣鬱阻」是屬於神經性手足冰冷,常發生在緊張而壓力大的人,常見症狀是胸脹滿、噯氣不舒、嘔吐下痢、或是腹痛、咳嗽、心悸、小便不利,可用四逆散加減來治療。 至於有貧血傾向的人,稱為「血虛寒凝」除了面無血色、手腳冰冷之外,還會頭暈目眩、特別怕冷,吹點冷風即頭痛、身體痠痛,甚至下腹疼痛有冰冷的感覺,可用當歸四逆湯加減來治療。 持續有恆的運動,有助於血液循環、產生熱能,可增強抗寒的本錢,但可別等天氣變冷了才想到要運動。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中醫師柯建新也指出,手腳冰冷不只是末稍血液循環不好或是氣血虛,包括心臟病、糖尿病也可能會造成手腳冰冷,除注意保暖外,也提供幾個保暖健身法,幫助禦寒,其中,最重要還是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如果平常不愛運動,血液循環會變得很差。利用簡單的走路、上下樓梯、原地跳動等方式,每天運動十到二十分鐘,達到稍微流汗的地步, 有助於強化自己的體溫調節能力。工作四十分鐘後,最好站起來走動走動、踏踏腳,不時動動手指、腳趾頭,按摩手臂或小腿,這些氣功動作可以幫助血液循環,平 時要避免久站、久坐、高溫和肥胖。 休息時間或晚間睡前,微微提高腿部,幫助血液回流,也讓緊繃的腿部舒緩一下壓力;每天洗澡時可以用冷水及熱水交替沖淋手足,藉由血管在一冷一熱間的縮放達到運動的目的。隨時保持手腳多走動,搖搖手、擺擺頭,增加身體氣血運行。 手腳容易冰冷的人,最好在睡覺前利用護膚乳液或嬰兒油摩擦手腳,不但護膚,也可以達到幫助血液循環,減少手腳冰冷的後遺症。手腳冰冷的人,通常無法沈睡, 睡眠品質差,可利用電熱器適度增加臥房內溫度,同時,擺一盆水在臥房內,調節溼度。選擇好棉被,再穿上襪子睡覺,有助於腳部保暖。此外,常吃溫補食物,例 如人參茶、桂圓茶、甜湯圓、黑芝麻等。日常食物應多服食蛋、各種乾果、四神、糙米、黃豆等。 皮膚科醫師袁上雯也指出,許多人冬天都會出現手腳冰冷癥狀,大多認為可能是體質虛弱,或是貧血引起,甚至會以吃姜母鴨、羊肉爐驅寒,其實皮膚癥狀也是身體 的一種警訊,而雷諾氏症則是一種要小心觀察的癥狀,雖然不是病名,但一有癥狀,應即時就醫。 據了解,手腳冰冷是中醫健康診斷的重要指標,寒冷是百病之原,所以驅寒保暖是中醫養生重要一環,而手足容易冰冷的患者,大部分免疫力較差,容易因氣候變化 感染感冒,且手腳冰冷與心臟血管有很大的關係,原因包括心臟衰弱,無法使血液充分供應至末梢;血液量不夠、血紅素及紅血球偏低。血管若有阻塞,或感冒、發 燒、溫度升高,影響大腦中樞神經,使運動神經受到抑制,都會導致手腳冰冷。 該如何澈底改善這樣的症狀呢? 有許多事實數據顯示,溫和的氣功動作,可以調節全身氣血與達到陰陽平衡,每天練氣功,再加上睡前泡熱水腳,應該是改善手腳冰冷的最佳選擇。 ####### 【美中養生氣功俱樂部簡介】 真氣通,百脈暢,氣血行,體自健。打通經絡是獲得健康的必經之路,而學習正確的養生氣功正是打通經絡的最佳捷徑。
鑑於許多人士有心學功卻苦於不知如何下手,有心練功,卻苦於無適合的環境與場地練功,有時候學了一招半式,又因為乏人指點,不知是否練的正確,真是苦惱。 為解決有心學功、練功朋友的問題,美中養生氣功俱樂部於焉成立。 美中養生氣功俱樂部由美中新聞張政榮社長親自主持。張政榮修習氣功二十餘年,融合各家之長,精通「劍指八式」、「六字訣功法」、「八脈通息法」,「九陽神功」與「自發功功法」。 張政榮長期致力氣功科學的研究與演練,並曾運用所修習的氣功,成功改善自身的脾胃宿疾與嚴重過敏鼻炎等症狀。長期以來在「美中新聞」闢有「養生氣功專欄」,討論氣功理論與實踐的心得,廣受美中地區讀者的喜愛。 根據研究數據顯示,練氣功可增強免疫力與提升人體正氣,舉凡過敏症、失眠症、感冒、免疫力提昇、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五臟六腑病、風、寒、熱、濕症等的預防與排毒減肥等慢性疾病的調理保健,均效果顯著。 現為提供氣功愛好者良好的練功機緣與環境,美中養生氣功俱樂部提供正確的方法,按部就班,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協助開啟人體自愈潛能,打通奇經八脈等要 穴。讓您感受「氣漫周身」的氣感,改善多年宿疾,助您遠離病痛,真正做到有病怯病、無病強身,長期保持健康活力的境界。 歡迎有興趣學功練功的氣功愛好者參加「美中養生氣功俱樂部」,意者請電312-225-5600或630-969-4139聯絡。
For questions or comments e-mail editor@ca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