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新聞Web
 Chinese American News  Web  
美中新聞網
美中養生氣功俱樂部 美中新聞生活手冊 美中黃頁 美中生活手冊 Taiwan Macroview TV 美中藝術館-Art Gallery
 

 

人類困境:有多少危機將導致全球大災難


2012-03-24
日監視系統 每秒掃3千萬張臉
反制北韓 日飛彈防禦系統備戰
民眾個資 美情報機構保存5年
美一天內對華發起四項貿易救濟行動
美兩州界重劃 民傻傻搞不清楚
動搖國本的大醜聞!印度政府賤賣155座煤礦
美國務院要求證明精卵取自美國人
歐巴馬新預算 4分1戶多繳稅
濫殺無辜 美起訴陸軍上士
臉書警告雇主 不要向求職者要臉書密碼
斷伊朗原油制裁 美豁免11國
房市新趨勢?美國98%大城市買房已比租屋便宜
房市-美2月新屋銷售 意外滑一跤
人類困境:有多少危機將導致全球大災難
 
    【美中新聞綜合外電報導】取材北京新浪讀書

全球變暖將致北極熊無地棲息

  這是一個大膽的預言,但卻將成為事實……拋開所有疑惑、爭論,地球目前面臨的危機根源在於:人類世界沒有一致的最終目標和價值觀,工業化的世界以經濟利潤為最根本基礎而刺激發展。政府則與掌握大權的跨國企業密謀捆綁,以求得未來經濟無限發展,制定國家政策方針。人類面臨的真正危機其實是意識危機。彼得·羅素認為:“人類今天面臨的危機,從根本來說,是人類意識的危機。我們應該汲取前輩們多年累積的智慧精華而生活。”

  即使氣候變化、人口貧困、各種疾病等挑戰引起大衆的高度關注,但是掌控強權的企業和政治機關依然受經濟效益價值觀的驅使而行事。你可以從各方面看出社會對經濟收益的重點關注。比如,科學是根據所能夠創造的科技成果而投資發展;教育是為了培養年輕的一代找到理想工作;醫藥系統更多受到財政的牽制而非病人的需求(強烈推薦美國導演麥克·摩爾跟蹤記錄的兩部揭露美國醫療體系黑暗骯髒的內幕的影片《藥霸天下》和《醫療體系》);就連環境危機也被大公司出於商業目的所利用。經濟收益支配着整個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利欲熏心的大型跨國集團繼續緊握手中的壟斷權和控制權,以保證石油為基礎的工業在這個世界繼續佔據主導地位,從而不斷擴張。

  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時刻

  我們生活在一個獨特的時代裡,地球上演的一切今非昔比。整個人類面臨的是影響全球的緊迫問題,可以說,人類文明的命運天平已經開始失去平衡。人類不可能一下子解決如此巨大的問題。問題確實是個心頭病,難以治愈,但冥冥之中總會有一條出路。然而,這聽起來似乎又顯得盲目樂觀,而“希望”並不是一個解決策略。這本書只是一個平實的傳達者,將世界現在所經受的種種災難以及面臨的種種問題一一披露的同時,也證明了危機中暗藏的轉機—問題的解決方案。

  衆所周知,人類的未來已經處於險境。當時間的沙漏流下時,多維度互相聯繫的問題也隨之失控地湧出。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角落是免疫的:社會缺失公正、政治動蕩不安、經濟和文化衝突將導致動亂危機甚至引發了戰爭。人類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日益複雜緊張。漂浮的有毒氣體,流淌着的被污染的河水,被掏盡魚類的貧瘠海洋,摧毀森林為農業的發展鋪平道路,但農業的興盛不是為了供給人類糧食而是為了喂養牲畜,畜牧業的無序發展讓每況愈下的環境雪上加霜。全球危機的病症日益顯著。

  世界各地的人們已經強烈不滿地球的現狀,他們呼籲改變……武裝暴動頻發,要求人類平等、呼喚停止對地球的傷害。危機劇增,地球已經進入了預警狀態,難以預測警報將會如何解除。社會的災難將會傷害到地球上每一位居民,同時會對我們的子孫後代造成威脅。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曾說:“最終的結果也許會是一個大爆炸,沒有人想要血腥的場面,但它就是這樣來了。”

  難道沒有一絲轉機嗎?有!轉機就暗藏於危機中,本書第二部分會談及。現在,地球上的危險信號已經達到頂峰。事情也許會扭轉,也許會愈演愈烈,但是至少未來在短期內不會美好。不要期待船到橋頭自然直,我們必須要採取行動。我們要去影響那些在政壇上有號召力的人物,並促使他們制定必需的改變方案。這些改變並不能夠使問題消失,但是至少會推動整個社會朝着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環境方向努力。

  世界是一個整體,各地發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會牽動全球,地球村已容不得任何自私的行為。因此,本書會大量描述在拯救地球過程中人類意識必須經歷的轉變。本書記錄了我們的地球現在的處境,同時也為人類必須要走的道路鑿出一絲光線。

  警鐘敲響了,你聽到了嗎?

  人類一手創造的文明無法持續發展!對未來的關注已成為近年來的頭等大事,人類的故事將要翻開新的篇章。文藝復興已經不再服務於人類的需求,於是,新的價值觀和信念呼之欲出。300年來,雖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現代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然而正因為它,人類文明在經濟和環境災難的邊緣徘徊。我們開始脫離大自然,最終背叛了自己的集體主義靈魂。

  全球已經拉響了警報。這不是悲觀的呼聲,更不是絶望的哀嚎,而是行動的號角。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並非絶對悲觀。當代勵志培訓界當之無愧的鼻祖厄爾·南丁格爾曾說:“危機是兩頭暢通的通行道,你可以選擇走任何一頭。”雖然他意指個人的生活,但這精闢地反映出地球當下的狀況。

  經濟危機似乎緩和了一些,商業也似乎開始恢復正常運轉,但這是幻象。其他的危機依然在囤積,頻發的地震和海嘯一次比一次強烈,生態危機、人口危機導致着巨大災難;石油公司試圖榨干最後一滴油從而將引發生態環境危機等。飲用水已成為棘手的問題,逐漸減少的礦産資源是全球各地各民族共同面臨的挑戰。沒有任何社會能夠倖免。的確,人類乘坐在地球這艘龐大的航空母艦上,大部分的人類依然沒有意識到當前問題的嚴峻性:地球這艘航空母艦已進入了預警狀態。袖手旁觀、坐以待斃只會導致危機愈演愈烈—危機出現的本質是為了改變。

  作為一個物種,人類文明進化如此迅速,簡直不可思議。以前,很少有人能夠遠離家鄉160多千米。然而,在今天,飛機能讓我們體會到最遙遠的異國風情。我們的祖父祖母那代人也許一輩子才認識幾百人,而我們現在能在一小時內從網絡上結交到上千個來自全球各地的朋友。

  危機四處潛伏着,威脅着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隨着華爾街的失寵,那些歷史悠久、超級富有的金融機構揭下了正直誠實的面具,紛紛宣佈破産。亞非和南美的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在以指數增長的債務中掙扎。全球金融體系搖搖欲墜,不堪一擊。一如既往的經濟擴張已經超越了地球可吸收廢物的容量和資源再生的能力。

  頻繁的極端氣候是新千禧年的標誌:咆哮的颶風、凶猛的洪水、嚴酷的旱災、劇烈的地震,還有海嘯等這些不尋常的氣候災害在今天卻是屢見不鮮。過去10年是歷史上最暖和的10年。人類活動導致了全球變暖,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科學家都一致認為,全球變暖是人類活動導致的,將是地球面臨的最大的挑戰;當然那些被大企業收買了的科學家和專家們不會這樣認為。

  氣候變化沒有絲毫緩和,其後果將會影響到全球每一個人。如果我們冷漠地坐視不管,只會讓潛伏的危機氣焰更加囂張。氣候災害在全球地區頻頻發生。2002年,嚴酷的旱災和滾滾熱浪導致美國西部地區森林着火,造成至少21人死亡。2001年,熱帶風暴埃利森橫掃美國東南部,造成德克薩斯和路易斯安那州突發大洪災,43人死亡。2004年到2005年間整整14個月內,8場颶風在佛羅裡達州登陸,導致州內異常暴雨、電力故障,人員傷亡等。據記載,2003年有400起龍捲風襲擊美國中西部,劇烈的風暴和冰雹導致南部平原地區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大量農作物損失和人員傷亡。2003年下半年,“伊莎貝爾”颶風導致北卡羅來納州和紐約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造成55人死亡。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奪走了墨西哥灣沿岸和新奧爾良1800多條生命,財産損失和修復重建的經費更是天文數字。

  越來越多的新科學研究表明,海洋表面日益升溫,溫暖的海水滋生了劇烈頻繁的颶風。多數科學家一致認為,頻繁的颶風、海嘯以及異常的潮汐無一不與全球變暖相聯,就連史上從未發生過颶風的地區也遭到了颶風的頻頻襲擊。2004年,科普教科書需要改寫,因為舊的科學理論認為在大西洋不可能産生颶風;然而2004年,巴西被空前的第一場颶風突襲。這還遠未結束,2004年夏天據該國記載發生過的颶風速度達到每小時300千米。2004年,十多場大大小小的風暴被冠以各種名稱先後登陸這片土地,打破了該國不受颶風襲擊的記錄。

  在美國曆史上甚至在世界歷史上影響最大的颶風,非卡特里娜颶風莫屬,它在2005年年底登陸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防洪堤壩在暴雨洪澇中崩裂,導致整個城市被洪水吞噬。當卡特里娜颶風在佛羅裡達州登陸時,才是一級風暴,即使這樣也造成了10多人死亡、百萬美元的損失。經過墨西哥灣溫暖的海水後,卡特里娜加強了馬力,達到了五級風暴強度,風速約每小時290千米。當它到達新奧爾良市時,已經緩和了許多,降到三級風暴的強度,但這依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美國最大的城市之一新奧爾良市,被如此橫掃一番後,脆弱地屈服了—整個城市淹浸在洪水中。修復重建工程要等一年後才能動手施工。

  氣候大災難無國界之分。2005年,當美國遭受一系列強烈風暴的襲擊時,歐洲同時經受了一系列極端的洪澇災害。海水的升溫加強了風暴的濕度,而空氣溫度的上升使風暴中的濕度含量增加。因此,連續不斷的傾盆大雨或者紛飛的大雪開始成為近年來常見的天氣現象。

警鐘敲響了,你聽到了嗎?

  失控的氣候變化

  全球變暖最危險的並不在於其本身。過去100年裡,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是近20年間平均上升氣溫的1/3。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到2090年全球氣溫將會上升2℃~6℃。

  平均氣溫上升2℃也會引發災難性的後果。氣候的變化會引起更多高強度的風暴、更持久的旱災,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穀物減産、珊瑚礁消失、極地冰川消融、低窪地域遭遇洪澇,亞馬遜雨林也可能因此崩潰,地球上20%~30%物種滅絶。IPCC預測這將是2050年全球面臨的狀況。

  假如氣溫上升6℃,世界將會進入黯淡無光的末世。氣溫如此之高,再也難尋冰川的身影,海平面將上升70米。微小的浮游生物也許會永遠消失在這個世界,生物鏈出現斷層。魚類、海洋哺乳動物,甚至體積龐大的鯨也會因為食物的短缺而遭遇滅頂之災。沙漠將吞噬大部分土地。凶猛劇烈的颶風將帶來難以想象的環境災難,甚至臭氧層將被破壞得體無完膚,熾熱的紫外線會讓人類無法生活在地球上。生命的進化、文化的演變也許要倒退10億年。地球將面臨一場巨大的浩劫。

  如何應對這種災難性的氣候變化?最普遍最根本的想法就是要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不僅要大量地減少礦物燃料的使用,同時也要加快新的替代能源的發展。通過積極改善,我們期望能夠讓氣溫下降1℃~2℃。可別小看這1℃~2℃,它已經足夠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也有足夠的理由讓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不論我們現在減少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是會有其他因素促使氣溫繼續上升高到6℃的臨界點,地球大災難依舊不可避免。

  我們通過天氣預報了解最近的天氣狀況,然後才計劃應該進行哪些戶外活動。當然,我們只能預測到未來幾天的天氣而已。

  氣候則反映了天氣的一種趨向。比如,某個地區在過去幾十年內或者幾個世紀內的天氣狀況就是這個地區的氣候。

  氣候專家認為,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季風、海流、全球的降雨量都會隨之改變;同時,愈發頻繁劇烈的熱浪、颶風和雷暴將會發生。到那時可別指望天氣預報,因為未來的氣候越來越不規律,難以預測,無規律可循。

  氣溫上升意味着空氣中將會攜帶更多水氣。全球變暖的趨勢改變氣溫的同時,也讓全球降雨量增加。溫暖的氣候激發土壤中更多的水分蒸發到空氣中。屆時,也許乾旱的地區將會變得更加乾旱,而潮濕的地區將會變得更加潮濕。

  人口增加,從而導致地球自然資源的需求呈指數級上升。氣溫不斷上升的同時,空氣的污染只會愈發嚴重。這並不是駭人聽聞,全球變暖的確會導致空氣質量變差。為什麼?因為空氣質量包含了很多因素,比如當地的風速、風向、雨雪冰雹、濕度以及氣壓等,氣候的變化導致了這些因素都産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從而影響到空氣的整體質量。

  要改變全球變暖,減少排放到空氣中的污染物應該是當前的關鍵。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空氣污染物能夠形成正數的反饋循環,或者說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只會讓全球越來越暖。空氣污染導致地球氣溫升高。而氣溫升高後,導致空氣污染更加嚴重,又加劇了全球變暖的效應,反復循環。這是一個永無止境而且越滾越大的惡性循環。

  頻繁的熱浪襲擊

  截至2009年,過去這10年的氣溫創歷史新高。事實上,這個10年比1999年之前的那個10年氣溫要高得多。

  接下來人類也許會經歷更頻繁、更持久的熱浪襲擊。2006年7月,在加利福尼亞就有超過150人死於熱浪狂潮;在紐約以及其他城市超過145人也死於同一場熱浪。2007年8月,更多的熱浪襲擊了美國,據報道,僅美國南部就遭受了46次熱浪襲擊。在土耳其,有些遊客被熱死在44℃高溫的海邊。希臘、意大利南部因為氣溫上升至40℃而導致森林自燃。

  也許你覺得死亡幾個人、發生森林火災並不算什麼。想想2003年發生在西歐的那次大熱浪吧,短短幾天就導致了萬人的死亡。如果糟糕氣候現象繼續肆虐,那麼到2050年,這樣的全城熱浪就會每年發生一次。

  全球變暖對美國以及全球産生的影響,人們都是有目共睹的。據記載,在美國氣候最溫暖的8個年份裡,有7個是出現在2001年之後,而自1997年,已經有10個年份是全球最溫暖的年份。電腦模型顯示全球表面平均溫度會在來年變得越來越高,這意味着寒冷的季節會縮短,春天提前,秋天延後,冬天縮短。

  如果氣溫連續3天以上一直持續在℃時,我們就可以將之稱為“熱浪”。氣候專家宣稱,這樣的天氣頻率會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集中,而且持續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這種天氣狀況,降雨減少,氣溫高於平均夏季溫度至少3℃,乾旱高溫將會席捲全球大部分地區。

  這些預測大部分來自電腦對全球平均氣溫設定的變化模型,這種模型運用了一種被稱為“酷熱指數”的數據來反映氣溫和潮濕度的關係。實際上是模擬了平均氣溫升高後人體的反應;因為當濕度高的時候,人會感覺到更熱,濕度低的時候,反而覺得涼快。

  暑氣衝天,酷熱難耐,你會怎麼辦?開空調!沒錯,歐洲南部就是這樣度過那場異常炎熱的暑期熱浪,長時間大批使用空調導致大片地區供電不足,從而發生大規模停電事件。從中我們得知,盡管空調能夠在短時間內為我們送來絲絲涼意,但有沒有想過,空調使用的電源都是來自大量燃燒的礦物燃料以及石油等,這些都會導致氣候危機。這樣的解決方式只會讓整個人類陷入更糟糕的惡性循環中。當然,人們不能忽略空調的存在,但是未來的空調絶對需要更清潔、不傷害環境、不會造成全球變暖的環保再生能源來供電。

  嚴酷的熱浪導致全球越來越多人死於高溫天氣。美國曆史上一次最致命的熱浪發生在1995年的芝加哥城。4天連續不降的高溫以及濕氣讓700余人喪命。2003年夏天,西歐的一場熱浪中的死亡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很難理解為何有萬以上人在空調如此普遍以及醫療系統如此先進的發達國家因為高溫的天氣而喪生。那場熱浪始於2003年8月3日,一直持續9天。通過調研表明,在過去125年中,西歐已經出現過3次如此酷熱的天氣,整個夏季時間似乎延長了一倍。

  多數人在高溫天氣中也許能夠挨過頭兩天,但是四五天之後,那些意志比較薄弱的人就會開始忍受不了,身體也開始吃不消。長期的高溫同樣也會造成空氣污染,比如臭氧層會遭到更嚴重的破壞。臭氧層被破壞似乎也是造成衆多人死於熱浪的一個重要原因。

  利用空調是度過酷暑的最有效方法,但30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或者第三世界的人口負擔不起如此奢侈的電器,如在芝加哥熱浪中死亡的某些人,當時因為擔心過高的電費而一直忍受酷熱不肯開空調。

  假如全球溫度總體上升,你也許會認為應該不會太多人死於寒冷吧?錯!地球上的氣候極不穩定。盡管大部分的地區會變得越來越熱,但某些地區也許會變得更加寒冷。大多數死於冬日嚴寒的人雖然不是直接因嚴寒的天氣致死,但大部分的原因是由於寒冷而感染上了一些疾病,比如流行性感冒。新的研究表明,流行性感冒病毒在較低的氣溫中變得更加猖狂。

  即使我們明天完全停止排放所有的二氧化碳,依然阻止不了全球氣溫的持續上升,因為臭氧層已經被損耗並變得越來越稀薄。空調在未來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溫度調節器,我們使用空調的同時又不傷害到地球的唯一方式就是轉換能源,我們需要能再生的、更清潔的新型環保能源!

  珍貴的水資源

  我們忘記水資源是多麼珍貴。住在地球沙漠地帶的人口有5億,比整個歐洲的人口還要多。這些人懂得水的珍貴,更知道如何節約用水。

  在沙地阿拉伯,工業農場化的夢想之花沒有成功地在沙漠中開放。我們從衛星中看到黑夜中的地球,那些如繁星點點的燈光也顯示出被荒棄的土地。灌溉設備依舊在那裏,依然有足夠的能力抽水,但是當地的水資源已經完全耗盡,不可再生。

  曾經一度豐盈的約旦河,如今已經縮減為現在的孱弱細流。它的河水灌溉了全球各地超市中一筐又一筐的水果和蔬菜,但約旦河的命運並不是唯一的。全球1/10的河流一年當中就有幾個月中途斷流,不能繼續流入大海。


死海因它過高的含鹽量而出名,因為死海的高濃度鹽分導致它的周圍成為一片不毛之地。約旦河水的縮減,導致河水平面每年下降一米多,當中的鹽分含量比率增加。因為高溫導致河水大量蒸發,河床中央開始冒出一個又一個鹽沙丘,被稱為蒸發岩……嶙峋怪狀,寸草不生。

  在印度的拉賈斯坦邦,烏黛普城可謂是水世界的奇跡(電影《007》曾在這座城裡拍攝)。這座城市靠一系列的水壩工程以及渠道,創造出一條人工湖。華麗的宮殿屹立在這座珍貴的人工湖旁,他們想要在這裏建一個人間天堂嗎?

  阿諾·施瓦辛格在美國電視新聞王牌欄目《時事60分》中,由世界7次奧林匹克健身冠軍身份變身為好萊塢明星,繼而成為加州州長。在節目中,他談論到加州最急需的一樣東西,也正是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水!他提議美國聯邦政府投資400億美元在南加州建設一系列水壩來治理這裏嚴重的旱災以及缺水問題。畫面上荒廢的農場、龜裂的土地歷歷在目。

  水是明天藍色的金子,所有人類需求的根基。沒有食物,人類或許還可以活幾個星期,但是缺少了水,生命只能維持短短的幾天。西方世界,包括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人對於用水並沒有想太多。對於他們來說,只要擰開水龍頭,凈水便會嘩嘩的流出,但是全球變暖也許很快就將改變這一狀況。

  全球變暖的趨勢將影響全球降雨。乾旱地區,類似美國南部、澳大利亞、地中海地區,包括北非地區、中東、中國中部將會越來越乾旱,乾旱引起的災害也會越來越嚴重。而赤道附近地區、南極和北極地區則會愈發潮濕。

  地球上几乎所有地區都會出現異常的變化,其中降雨多變難測。一些降雨量較多的地方也許有幾天滂沱大雨,但同期的旱季也會延長。每一年,季節的交替開始變得越來越不穩定,這意味着在不遠的將來,即使不時有強大的降雨量,我們依然面臨着水資源匱乏。氣候的變化將雨水重新調配,因此某些地區會開始出現異常乾旱的氣候。2005年在中國某個省在經歷一場嚴重洪災的同時,旱災卻降臨在其鄰近的一個省份。

  全球的降雨量在20世紀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降雨量要麼大幅度增加,要麼大幅度減少……不論哪種形式,都會對當地的居民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在西非,撒哈拉沙漠的邊緣自古以來一直都比較乾旱,但現在這裏的降雨量甚至達不到以前的一半。沒有雨水的滋潤,穀物難以生長,居民陷入了糧食危機,饑荒年頻繁增加……

  人類,要麼餓死,要麼渴死。

  旱災

  全球各處都有大小不一的旱災。在澳大利亞,一半的農場受到了旱災影響。我們已經將原本12000多年來的氣候平衡打破。

  阿拉斯加到處都是醉醺醺的樹木,西伯利亞也是同樣的情況。這些樹木東倒西歪,就像那些酩酊大醉的醉漢一樣。幾十年前,紀前,這些樹木扎根於凍土層,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凍土層開始消融,導致這些樹木失去了支撐點,於是它們開始搖晃不定。

  同樣,俄羅斯數千平方千米的凍土已經融化。全球變暖解凍了大面積的凍土,這就是為何房屋會無故坍塌,因為這些房屋根基建於凍土層,而現在凍土開始消融,根基變得鬆軟,無法承受鋼筋的壓力。

  凍土消融,地底的甲烷就會揮發到大氣層中,這更加速了溫室效應,後果難以預料,人類將會陷入未知的未來。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我們竭盡所能去扭轉這種局面,畢竟是人類的行為導致了目前的一些危機現象,但人類現在的思維水平和能力卻無法阻止這一切。

  人類生命的本源—水、空氣以及各種生命的形式都是緊密聯繫的,但現在我們打破了這些聯接,人類必須承擔的這些生態環境危機其實就是人類行為、價值觀以及態度的反映。正如那些睿智的思想家所說的,現在全球的危機就是意識危機。

  大火開始吞噬大城市的森林。同時,森林大火加速了全球變暖的效應。樹林被燒毀的過程中會釋放二氧化碳,地球氣候的規律被嚴重破壞,因為它所依賴的因素已經被擾亂。

  在西伯利亞和世界其他地區,寒冷的天氣讓地面長期處於結冰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凍土層。在凍土層底下的,是一顆隨時會造成氣候大災難的定時炸彈—甲烷,它比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威力強大20倍。

  全球氣溫上升會引發更多的旱災。乾旱導致穀物歉收,繼而引發大規模的饑荒,這是大部分非洲國家目前面臨的危機之一。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認為,全球氣候持續升溫或多或少地導致了旱災的頻繁發生。我們不能忽視長期乾旱引發了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衝突,對稀有的水資源的爭奪加劇了該地區阿拉伯游牧族人和本地非洲農民的緊張關係和衝突。目前,蘇丹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政府。在過去數年裡,蘇丹有超過150萬人在內部鬥爭的戰爭中喪生。

  雖然旱災在美國至今沒有引起饑荒,但供水管理者們開始擔憂在接下來的年份水供應會嚴重短缺,甚至完全耗盡。五大湖的水位已經遠遠低於正常標準,佛羅裡達州几乎耗盡了該地的地下水,甚至常年潮濕的亞特蘭大也因為水庫儲水縮減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而開始採取定額水量分配的政策。亞利桑那和猶他州邊界的鮑威爾人工湖已經縮減至原來面積的2/3。目前,科學家已經斷定,在美國西南部,長期的乾旱氣候將是未來的普遍現象,全球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日趨白熱化。

  在21世紀,因為乾旱,水資源將變得極其稀缺,而印度將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在過去50年中,印度一共挖掘了2100萬口水井,不斷急劇增長的人口依賴國家龐大的供水系統而生存。然而,在很多地區,打井的鑽頭需要鑽得更深才能找到水源。

  印度西部,30%的水井已經荒廢。地底蓄水層已經完全乾涸。大型的水庫只有靠雨季來補充蓄水,而在旱季,印度婦女只好用雙手來挖掘取水。

  在距離印度遙遠的美國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人均每天的用水量達到了800升以上。拉斯維加斯是一座矗立在沙漠中的繁華賭城。那裏的人口達到百萬以上,拉斯維加斯的居民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群體之一。美國加州的棕櫚泉市是另一座沙漠中的城市,遍佈各種熱帶風情的植物,此地建有衆多豪華奢侈的高爾夫球場,地球已精疲力盡,這種奢華的幻影還能漂浮多遠?

  科羅拉多河是供給這些城市用水的源頭,但下游已經斷流,不能再源源不斷地流入海洋,更嚴重的是,它的水源源頭已經開始減小。各大湖的水位已經直線下降。花了17年時間,鮑威爾湖的水平面才開始到達高水位,但現在它的水位才達到高水位的一半。可以說,2025年,水資源的緊缺將會深刻地影響到20億人口的生活。

  南北極冰冠開始融化

  在氣候大變化趨勢中,北極和南極是最易受創的兩個地區。目前,兩極地區在經歷着一些驚人的變化。雖然兩極地區看似一樣,但其實擁有完全不同的特徵。北極圈實際上是被陸地板塊所圍繞的一片海洋,而南極圈則是被海洋環繞的一塊大陸板塊。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北極圈冰層平均厚度不到3米,而冰層下面就是海水,它就像漂浮在海洋表面的一片巨大的冰塊。如此薄的冰層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顯得極其脆弱。當冰層開始融化時,這個地區的溫度會比地球其他地區上升得更快。冰架,是接壤於海岸綫的一塊面積龐大而厚重的浮冰。北極圈最大的冰架—沃德·亨特冰架在2002年一分為二,這是前所未有的變化,科學家們對此感到震驚。

  大自然中的北極圈原本一年365天都處於冰凍狀態,而現在北極圈的冰冠正在迅速消融,部分原因是這些冰冠太薄了,另一原因是它們都漂浮於海水錶面。冰冠消融得越多,就越會加劇它的消融速度。冰塊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會將大部分的陽光反射回去。失去冰層覆蓋的海水則會吸收陽光的熱量,致使水溫上升,加快浮冰的消融。氣候變化已經加快了預警的頻率,北極圈的冰冠面積在縮減。研究專家指出,假如全球變暖的趨勢依然持續,夏季的北極圈將會完全處於無冰狀態。這將為整個人類世界帶來災難,因為北極圈的冰冠扮演着讓全球降溫的一個最關鍵角色。地球,真的已經不堪一擊。

  20世紀70年代,北極圈的冰冠面積迅速縮減對於北極熊來說,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因為它們通過跨越浮冰覓食。冰層融化得如此厲害,北極熊不得不游更長的距離才能抵達最近的浮冰,但是往往在到達下一個浮冰之前,它們往往因精疲力竭而溺水死亡。

  南極洲是人類能到達的最遠大陸,這裏是一片終年被積雪覆蓋的、神奇的銀色世界。南極洲面積比北極更大,但是氣候更加嚴酷無情。與北極圈的冰層相比,南極洲的冰冠有3千米厚。暴虐無情的大雪以及結實厚重的冰層造就了南極洲這一片荒無人煙的銀色世界。這裏,跟所有沙漠地區的降水一樣,常年降水量不到15厘米。

  盡管在南極洲邊緣地帶常有成群的海豹、海鳥以及企鵝在此覓食,但在距離海岸幾千米的島內已無任何生命的跡象。科學家認為,這個地區的氣溫升高是導致帝企鵝縮減的主要原因。

  早在1978年前,一個知名度不是很高的科學家已經發出警告,南極洲開始出現氣溫上升的危險趨勢,這將會導致冰架崩解。 南極洲有着跟美國羅德島州面積一樣大小的冰架,卻在近幾年被拍攝到崩裂成塊沉入海洋之中。看到241千米長、48千米寬的拉森—B冰架在2002年崩裂沉入海洋,35天內完全碎裂成冰塊,科學家們極度震驚。然而科學家並沒有重視到融化的冰水會對冰層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他們錯誤地認為,消融的冰水滲入冰層中會再度結冰,他們完全想錯了!冰水並不會再度結成冰塊,而是會一直滲透至冰層,鑽出一個一個的洞,整個冰架就像瑞士乳酪一樣,削弱着整個南極洲。

  南極洲的東部有一塊冰冠,其面積堪稱地球之最。它似乎一直不斷地在擴大面積,直至2006年,兩個科學研究結果表明,它的面積正在縮小,而且大部分的冰川似乎以更快的速度漂向海洋。在這裏,氣溫上升的速度比世界上其他地區要快很多。





美:中共第五代領導人歸為兩派    金融時報:薄遭軟禁 妻被調查
   
 




Searching last 3 month issues ? Click Here!

For questions or comments please e-mail to 美中新聞主編室

早安 ! 今天是 515日星期-> -> ->現在時間是 8時:3分

@Copyright 2009-2012  Chinese American News Inc.

240x120
施哲三油畫雕塑藝術展示中心
 
240x240
Ad - Large Square Button
Space  reserve for 240Wx240H

C&H - Material Handling and Industrial Supplies C&H - Material Handling and Industrial Supplies

Foreclosure.com
  Regular  Button 125Wx125H
 
Medium Rectangle Button
240Wx120H
 
Large Square Button

240Wx240H
Vertical Wide Skyscraper
Ad Space: 240Wx600H
 
   

free counters